阳光温热。家家农户的平房顶上也都晒着麦子,麦香氤氲浮起。树叶上敷着一层淡淡的灰尘股票融资要求,布谷鸟的叫声从很远的地方渺然传来…… 这是乔叶的小说《宝水》里的世界,也是其故乡豫北大地的真实写照。 这片土地丰腴而润泽,有山、有水、有平川。 而乔叶,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像是这片土地上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便日复一日地向上,直至生出一树繁茂枝叶,结出一片累累硕果。 乔叶 但在20岁之前,身边人只知道她那个沾染着泥土气息的名字:李巧艳。那时,她生活在豫北农村,与农田、麦子、草木作伴。 但是,就是这个抱着柴禾长大的姑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焦作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后来,她进入焦作市修武县城工作。再后来,她被选调到河南省文学院当专业作家。 而今,她又因人才引进来到北京,成为北京作协副主席。 2023年8月,她的长篇小说《宝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从一个农家女孩成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她的努力如同种子仰望星空,大树根植土地,一步步往下扎根,一步步向上成长。 来源:视觉中国 但无论获得怎样的荣耀,她依然温和谦逊地说: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爱写普通人。” 其实,在她蜕变的背后,是千万个孤独面壁的沉思夜晚,和无数载躬耕实践的春夏秋冬。 “我时常觉得自己像一棵文学庄稼” 乔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很年轻的时候,她却很不愿意自己的小说中透露出乡土气。她希望自己写得洋气一些,写得现代一些,那个时候她写了很多城市的故事。 在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中,乔叶书写了进城打拼的冷红、冷紫两姐妹在城市空间中逐步深陷的困惑、迷茫和痛苦,以及沉沦、罪恶和救赎; 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则写了“我”到县城宣传部报到时和办公室主任的一次偶遇; 《双城记》中,乔叶站在外来者的立场感受城市,写出了城市给人带来的茫然感…… 但在这些城市故事里,乔叶没有抛却乡村的基因,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从乡村进入城市的。 她的城市书写不是平面化和共时性的,而是有着发展与建构的过程。写着写着,她笔下的城乡联结愈发紧密了。 身居城市多年后,乔叶依然坚定地写道:“在这心里,终归还是田野最大。” 在她看来,豫北田野无论怎么变化,土地上永远有人,永远有庄稼,就永远是一方不会被荒废的土地。 来源:视觉中国 乔叶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老四,既不是最小的,也不是最受宠的。她坦言:“我其实也很感恩生在乡村,虽然不被关注,但也有充分的自由生长的童年。” 14岁那年,刚初中毕业的乔叶想继续读高中。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想让她上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因为上师范有补贴,而且也会更快毕业,可以捧上一个铁饭碗。这是父亲对她说的话。 懂事的她选择了妥协。 父亲是村里的第一个大专生,在焦作市矿务局工作,每天在市里和家中往返,很少和她说话。在乔叶心里,父亲总是沉默如谜。 但在她十五岁那年,寡言少语的父亲患癌症去世了。 “平时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意义,他去世了,感觉这个家的天塌了。父亲的存在就像身体的骨架,虽然看不到,但他就是支撑。” 父亲去世六年后,21岁的乔叶在《中国青年报》副刊发表了散文处女作《别同情我》,思考着父亲的存在对自己的意义。 之后,《中国青年报》又陆续刊发了乔叶的《一个女孩的自知之明》《不做情人》《愁嫁》等,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她笔下的那些励志故事打动了众多读者,乔叶的“青春美文”陪伴了很多读者的成长。 没想到,“乔叶”这个妙手偶得的笔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文学青年熟知。 来源:视觉中国 相较于父女关系的疏离,她和母亲有更多话题。 母亲是一名民办小学教师,一生单纯善良,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乔叶多次在散文中提到母亲,因为母亲总是用手心为她释放绵绵不绝的阳光。 但造化弄人,在乔叶23岁那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乔叶写母亲,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她荣获百花文学奖的短篇小说《给母亲洗澡》。 小说里,主人公“我”的双手不仅为母亲洗净了岁月的尘埃,更在那每一滴滑落的水珠中,触摸到了母亲一生的历史。文字中的母亲满身褶皱、真实可感,深藏的记忆伴随着浴室弥漫的氤氲水汽铺展开来。 而现实中,写作此篇的乔叶,已经失去母亲二十多年了。经历了岁月的洗练,中年的她在想象中为老去的母亲洗了一次澡,笔触日渐从容、宁静又克制,即使是眼泪,也流得很宁静。 “给母亲洗澡的过程,其实就是向母亲的身体致敬的过程。她的身体岂止是她的身体,她的身体是一片小小的土地,我们都是这片土地里的庄稼。” 失去双亲后的乔叶,至亲的长辈只有奶奶了。 乔叶一直想写奶奶,但一直难以做到手写我心。究其缘由,她不得不承认,是因为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沧桑成就了奶奶那一代女人的广大和深阔,奶奶以生命为器酿成了一坛醇厚的酒,让她在她的酒坛里浸泡着,眩晕着,难以醒来。 后来,乔叶在内心情感的驱使下,还是写下了小说《最慢的是活着》。 《最慢的是活着》深情而饱满地展现了“我”和奶奶之间的相处细节,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相依,再到彼此生命的深度融合,构成了小说奇特的张力。 在《给母亲洗澡》里,乔叶把给奶奶洗澡的场景嫁接到了母亲身上,算是对《最慢的是活着》一个遥远的呼应,母亲似乎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一次。 “我的意识里,再老一些的母亲,就是祖母的样子了。” 《最慢的是活着》让乔叶重新拥抱了年迈的奶奶,也让她意识到,她还拥有乡村这样一片广阔而深邃的写作天地。慢慢地,她不再是那个羞于承认乡村身份的小女孩,她能够勇敢直面自身的来处了。 来源:视觉中国 这时候,她转过身去再看那渐行渐远的故乡,就仿佛看到了一棵根系特别发达的大树。她才发现,它的根一直跟随着自己,无论写什么总会回到那里去。 “我时常觉得自己像一棵文学庄稼。无论身在何方,故乡的土地和土气都如影随形地拥抱着我,是我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和心灵滋养。” 慢慢来,一切自有答案 乔叶写散文,大都清新、悲悯、体恤,充满温情。 她的散文《看云记》作为语言文字应用Ⅰ的阅读材料入选了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 随着写作的深入,乔叶的笔触自然而然从散文延伸至小说。为了写好小说,她一直都在学习。 1998年,乔叶尝试着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投稿给《十月》,被幸运地发表了。 写小说也不过如此嘛,26岁的乔叶想。 到21世纪初期,乔叶已经出版了7本散文集,经过河南省文联考察后调入河南省文学院工作。 进入这个专业氛围极强的单位后,乔叶有些力不从心了,甚至非常焦虑: “大家都很厉害,我完全是个小白,非常崩溃。因为人家都是阅读经典,读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读这些国外经典,我都没读过,听都没听说过。我的经验就是瞎看书,阅读层级是不行的。” 还来得及补救吗? 乔叶的回答十分坚定: “来得及的。文学很宽容,文学在时间意义上对年龄也很宽容,对我们的无知也很宽容。” 哪怕先天有才气,也要后天学习补。于是,乔叶开始大量补课,大量阅读。阅读和思考,是乔叶写作的两大密钥。 “如果说创作有捷径的话,我认为一要深入阅读经典,二要思考。阅读和思考密不可分,不要闷着头一味去写,还要抬头看看自己在什么样的坐标系上,看看你的前辈写了什么。”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早年只读了中师的乡下孩子,乔叶心里始终藏着一个高校梦。 2004年,乔叶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接受了系统的学习。一扇扇崭新的文学之窗,向她徐徐打开。 六年后,她凭借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我承认我最怕天黑》《失语症》《月牙泉》《指甲花开》《取暖》等小说集也相继出版。 2017年,乔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班学习,三年后,48岁的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她的视野变得更为宽阔,所见所识也更为丰富。 对她来说,学习是终生之事,无论多少岁,拥有如此集中的学习体验,都是意义非凡、难能可贵的。 “我愿意交一份漫长的作业,能多漫长,就多漫长。慢慢活,慢慢学,慢慢写,慢慢交。” 慢工出细活,这是她的写作态度,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因为,人这一生啊,最慢的事情,就是活着。 在写作中,她慢慢地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慢慢地抵达人性的真实与生命的广博,慢慢地寻觅着人生的况味…… 慢慢来,一切自有答案。因为—— “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获奖是写作之外的事情” 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获奖。 当时的乔叶,正坐在电脑旁修改一篇短篇小说。看到获奖消息后,她觉得“很意外,蒙蒙的”,回过神来,才“满怀感恩地回复着涌进手机里的千余条祝贺信息”。 人到中年,她的心境变化了许多。对现在的她而言,获奖永远是写作之外的事情。在美誉和标签面前,她保持着清醒和坦然。 年轻的时候,她用写作对抗孤独;而现在,她在写作中享受孤独。 她孤独地投身于写作世界,心灵却能够跨越千山之外,如同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翱翔。 来源:视觉中国 写作是孤独的,也是需要耐心的。毋庸置疑,《宝水》是乔叶写得最耐心的一部小说,八年的“跑村”和“泡村”让她深入乡村生活的肌理和血脉,从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小说讲述了城里来的女主人公地青萍如何在田间劳动中平复内心伤痛、在植物菜蔬里抚慰绵延乡愁的故事,联结起上到老人九奶、下到青年香梅等一干农村女性的生命经验和历史记忆,见证了乡土的生生不息与气象一新。 对此,乔叶说,是“生活把它迷人的光芒与气息,深融密织在作品的质地中”。 真正的宝水,就是平淡自然又滋味丰富的生活本身。 生活就是宝水。 乔叶喜欢画画,热爱旅行,在她善于观察的目光中,生活的一切元素都和文学息息相关。 她还爱吃烩面,因为它有“倔强的香,笨拙的香,筋道的香”。这种倔强、笨拙和筋道,和乔叶本人真诚坦率的性格别无二致。 写作中,乔叶始终乐于掏出自己的心,真诚地面向读者。因为她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 “我非常清楚我的所见、所知、所思、所感都是有限的,但有不自欺欺人的诚实做前提,我就有勇气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读者前面。”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有一棵正在生长的树苗迎风而立,她的枝干挺拔向上,每一个枝头都挂着茁壮的叶片。 微风拂过,她努力吮吸着大地的宝水,尽情享受着阳光的照耀,认真聆听着人们的心声,专注耕耘着自己的方寸。 来源:视觉中国 从豫北田野到茅奖荣光,乔叶的文学步履从未停止,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因不忘初心而有沃土,因耐心漫步而有态度股票融资要求,因诚实自省而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