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上海的代名词是什么?在线配资哪个好 外滩、东方明珠、石库门、本帮菜、蝴蝶酥、小资、网红、蜗居、生活成本高……调查团队通过梳理答案,绘制出上海中心城区城市记忆热力图。图上“最热的”衡复风貌区、外滩区域和南京路步行街,就是参与问卷调查者对上海印象最深的区域。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游客的城市记忆不一样,爱看电影的“60后”俞斯佳脱口而出的地点是大光明电影院,而很多“80、90后”喜欢去西岸的美术馆群逛游。 作为《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一书主编,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说,团队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拟了很多问题。但最终问市民的时候,简化成了这一个问题。 “城市记忆”可以指向一道菜、一个地点、一次难忘的经历,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上海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与人们的城市记忆热词呼应。《城市记忆》中提出,在快速城镇化导致“千城一面“的时代,只有城市记忆才能激活人们的情感。城市更新是对老的城市记忆的延续,也在创造新的城市记忆。 俞斯佳曾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发起人和第一届总执行人,在上海城市规划领域工作了30多年。 《城市记忆》邀请了三家金融、法律、咨询机构和9位专家参与编写,讨论城市更新的焦点、难点、亮点,并介绍了几十个中外城市更新案例。书中还对长三角城市的城市更新法规、政策进行了梳理。对于“城市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以及城市更新当前面对的关键问题、下一步创新方向等,俞斯佳分享了他的观点。 改变规划师的“上帝视角” 第一财经:“城市记忆”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更多普通人的声音可以在城市更新当中被听到。跟以前比,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是否有进步? 俞斯佳:城市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的公众参与环节一直是存在的,但是以前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必须要有这个流程,深度是不够的。 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和市民、企业等在地方的利益密切相关。只做表面文章,城市更新就做不下去。所以现在的公众参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出过去大开发阶段的做法。我在多次讲座中谈“换种语言讲更新”,希望我们讲的话不要太专业了,让人听不懂。人家讲的话,也要在我们的工作里面反映出来。 搞有意思的活动,同步来听听居民意见,一下子距离就拉近了。我们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人,以前都有点“上帝视角”,可我到底有多大本事呢?一个年轻的设计师,有多大能力去锁定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肯定要最大化地利用周围的力量。 城市更新项目怎么才能跟过去惯常的工作思路有所不同,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沿用过去的做法。在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情况复杂、民众诉求增多的情况下,政府是需要换种思路的。越是大包大揽,面临的阻力也就越大。政府现在不愿意做或者做得少的,要让市场中的专业机构来尝试。 让民间力量发挥出来 第一财经:城市中有想法的人很多,应该怎样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城市更新呢? 俞斯佳:中国人的民间智慧是无法忽视的,很有力量,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能人很多。要让民间力量发挥出来,政府需要少管一点。 比如住宅小区的改造,居民现在不能自己凑钱改。虽然房子是我一直在住,但产权不是我的。公房改了以后,能不能确权变成产权房?有些房子是私房,自己能不能改?很多人有意愿,被大量的流程卡住了,包括法规,也不符合现在城市更新的需求。厂房改造也是,要补地价才能改。一算是亏本的,那就不改了,收储的动拆迁成本更大,这块地就一直僵在那儿。建筑师俞挺做了很多临时性建筑的改造设计,这种项目应该多一点。我认为政府把城市总体层面的骨架问题做好,大的格局、功能区、片区规划做好,细微的东西一定是靠上下联动。政府可以更新,下面的利益主体也能自己更新。 现在自下而上的更新非常少,上海的例子不多。当年日月光集团要改造田子坊,陈逸飞、尔东强等艺术家写信说这样改造有问题,田子坊是原生态、自己更新的园区,如果整片开发成商业综合体,就没味道了。当时规划部门跟日月光谈判,把田子坊保留下来,规划开发指标做了平移调整。历史学家薛理勇在《城市记忆》里写了一句话:城市不是越干净越好,要允许一些“不干净”的、传统的、市民化的东西存在。田子坊看着乱七八糟的,特别有烟火气,城市需要有这样的地方。我到市政府或局里开会经常提,建议减少管控和审批,在政府资金紧张的环境下,要允许下面有一定的“乱”,这样才有活力、有流量,才有经济增长。以后复苏了再讲秩序,都是可以的,先要活起来才行。 第一财经:参与城市更新的企业,很关注法律法规、办事流程等方面的实操问题,有些环节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怎么看这个问题? 俞斯佳: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做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的立法。我建议,要评估法与法之间有没有冲突。我非常担心一件事,新的立法全是做加法,但有些旧法还在,项目流程会变得更复杂,大家会更觉得无所适从。行政审批事项太多,会导致效率低下、互相牵制。优秀的城市不是批出来的。上海现在保留的风貌区,不是批出来的,是当年划好地块之后人们自己建出来的。时间就是成本,城市更新项目本来周期都很长,审批环节的周期再加长,企业回本就更慢了。 原来房地产新开发楼盘项目,可以做到当年审批、当年竣工、当年销售,而城市更新路径,要慢慢去磨。好多利益主体又不搬迁,开发周期、协调成本都会非常大。过去一般来说,新建项目经历两次物权转换,就走完了全部流程。因为是物权转换,时间周期就会比较短。政府从原产权人处收储房屋和土地,物权转换一次;政府把地转给开发商,开发商建好房子卖给新的业主,是第二次物权转换。这个过程速度很快,皆大欢喜,大家对这个模式太习惯了。现在的情况是物权不转换,成本就很难计算。时间很长,是否要把人迁走,要不断谈判,还有开发商的态度,双方都可能会有变化。有大量物权不转换的项目,就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协调时间都花在和原利益主体的沟通中,不是谁一家之言了。推动城市更新的口号是美好的,但是和过去房地产项目相比,收益低,周期长。 尝试创新模式 第一财经:老旧小区更新涉及市民生活的改善。顺利实现更新项目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俞斯佳:城市更新里面最难的是居住用地。产权分散、居民诉求很高,每个利益主体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再难,政府必须要做,第一步只能是政府先补“短板”,把安全隐患消除、做街面整治、在小区里面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但是真正要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是很复杂的。现在做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子的改造,改造后缺乏政策支持。成套以后增加的面积,包括加装电梯增加的面积,要怎么算?怎么定价?怎么让这样的房子能够顺利上市交易?居民都同意改善,但是同意出钱改造也很困难。 杭州浙工新村是很受关注的项目,我们在书中也有分析。他们能够自己闭环走通改造流程,这种项目就是比较健康的城市更新项目。当然,它的条件也比较好,在地居民普遍经济实力较强,测算下来每户要投入80~100万,他们都拿得出来。他们出钱的前提是房子增值,位置在杭州的核心区,房价高,改造后多了20平方米,房价增加两三百万。居民出的钱还包括新增一个车位。这样改造当然能做得起来。类似这种更新的模式,要多去探讨,不要去否定它,不要拿现有的法规去评价。之前几年深圳的城市更新一直发展很好,他们就是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不生搬硬套法律法规。比如工业用地造住宅、城中村改造等,有大量的政策创新。政府鼓励开发,对主体利益有保证,城中村还有村民共建参与。有什么遗留问题,可以针对性地补缺。 第一财经:对公众很关注的老城厢城市更新,你有什么建议?上海目前有些老街区征收后封闭了较长时间,大家都很关心这些地方将来要怎样开发。 俞斯佳:政府很愿意做老城厢的更新,老城厢的保护又挺重要的,尤其是国家文物局重视下,为了平衡动拆迁成本而造高层的做法,对风貌有一定影响,要有新的尝试。 老城厢大面积动迁,房子的门窗全封掉,三四年毫无生气,市民是要有意见的。要尽快破局,我觉得不要老想全面启动或彻底地调整规划,可以先以点带面来做。 现在有大量的区域,规划已经做了并且进行过调整,但是可能因为成本比较高,土地出让困难,甚至有些是敏感区或待建区,没有过渡期的政策。以前临时建筑有两年的期限,即便续一次,也仅4年。城市更新周期长、商务成本也高,还要考验运营能力,融资成本太高,4年太短,账算不平。 我建议,如果一块地近期出让不了,也不做开发,就制定临时性的政策,可以先用10年,签一个长约。形成一个很多人愿意参加的过渡期很重要。租赁更新,不用付土地出让金,只测算城市更新成本就可以了,说不定5年、8年就能回本,可以好好利用。这样,城市里面一大批这样的土地,现在很消极的空间,可以尽快盘活。 政府应该让利,让一部分利益给城市更新主体,让他们可以宽松一点、相对从容地去做城市更新的研发、运营、招商,有更高的积极性。土地出让金、税收,跟城市更新项目的整体成熟度挂钩,后期收可能更好。10年期限,把活力打造起来,做人才公寓、小商业等相对简单的业态都可以。 过渡期方案可以先做一版,选择部分区域,比如现在开发商没意向的,或者动迁已经基本完成的区域,划一片或者划若干小片,按照田字坊模式,给它10年时间自由发展。允许做低租金业态的更新改造,政府和第三方投资者共同出钱来做,可以请一些商业运营高手策划,再加一些文化的内容,把这些区域串起来。 有些地方可以做一些临时性的活动,设计一些事件,选择文化艺术类的、正能量、正方向的活动,做完再选择一批过渡期的开发方案。比如可以先做一个集市,再研究老城厢的老书院、老字号,固定做一些点的开发,比如像曹素功这样的地方,可以摆摊,或者把一栋栋小楼作为商铺开起来,慢慢形成烟火气。时间长了,评估觉得好的可以永久保留,不好的进行调整。 这些做法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很费脑子,可以交给社会第三方来做,不要给太大的经济压力。 《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 俞斯佳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佟鑫 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 相关阅读 多地披露城中村改造目标,专家称资金支持模式将更丰富为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城中村改造实施力度将持续加码。 465 01-16 19:13 街区观察丨口袋广场的小商业,是温暖社区的眼睛永嘉路口袋广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微更新之一,开放五年以来,不仅常举办市集、快闪等活动,日常休闲人气也很高,是知名的宠物友好空间。 123 01-07 16:33 国常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要加强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统筹用好财政、金融资源,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193 01-03 19:59 从“两万户”到“四代宅” 对“好房子”的追求远未终结2023年1月17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在这之后,各大城市纷纷推出政策鼓励建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225 2024-12-30 21:04 在生活的理想图景面前,城市更新不再有标准答案城市更新就是这样在线配资哪个好,特别是在产权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人们的预期不断调整,机构的预期与意愿也在动态变化,想达成一致,考验的是所有的相关方。 432 2024-12-30 21:0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